249期 2021/10/31

青少年使用IG在幸福感及課業表現上的差異

    近期臉書的內部調查報告被揭露,顯示旗下的Instagram(IG)會對青少年用戶產生危害,尤其是對於十幾歲的女孩影響更甚,但臉書卻不加以重視反而淡化其負面影響[註1]。因此本期電子報根據「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二期第四次(2020年):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的青少年調查(9至17歲)(N=1,699),探索青少年使用IG的時間長短在幸福感、課業表現等層面是否有差異。

有近六成青少年會使用IG,女孩使用率及使用時間皆高於男孩
    根據調查,有近六成(57.2%)的青少年會使用IG,且女孩使用率(63.6%)顯著高於男孩(51.3%)[註2]。再看到青少年每週使用IG的時間,整體平均為10.15小時,亦即每天1.45小時(約1小時27分鐘),女孩平均每週會使用11.79小時,亦即每天1.68小時(約1小時41分鐘),男孩平均每週使用8.29小時,亦即每天1.18小時(約1小時11分鐘),分析結果亦顯示女孩使用時間顯著高於男孩[註3]。

    接著,將青少年使用IG的時間長短做分組,藉以探索不同使用程度的青少年,在幸福感、課業表現上是否有差異。除了「沒有使用IG者」外,將有使用IG的人依使用時間四分位數均分為四群,分別為「輕度使用者(每天使用少於10分鐘)」、「中度使用者(每天使用10分鐘至38分鐘)」、「高度使用者(每天使用38分鐘至2小時)」及「重度使用者(每天使用2小時以上)」。

青少年使用IG的程度不同,對幸福感的感知程度不同
    幸福感方面,以生活滿意度、課業滿意度、社交(與朋友相處)滿意度和對自己滿意度等題目來評估,皆使用五點量表,1為非常不滿意、2為不滿意、3為普通、4為滿意、5為非常滿意,並比較各組之平均分數。

    分析結果如下圖,可發現不論是生活滿意度、課業滿意度、社交滿意度以及對自己滿意度皆隨著使用IG時間越長而有分數越低的趨勢,分析結果顯示除了社交滿意度沒有顯著差異之外,不同的IG使用程度在生活滿意度、課業滿意度與對自己滿意度上有差異[註4]。

    透過事後檢定可知,生活滿意度方面,「沒有使用IG者」的滿意度顯著高於「高度」及「重度」使用者;課業滿意度方面,「沒有使用IG者」的滿意度顯著高於「中度」、「高度」及「重度」使用者。

 

青少年使用IG的程度不同,在課業上的表現不同
    課業表現方面,調查中詢問青少年自認在課業上的表現,使用五點量表,1為非常差、2為差、3為普通 、4為好、5為非常好,並比較各組之平均分數。結果如下圖,顯示出使用IG時間越長,課業表現有分數越低的下降趨勢,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的IG使用程度在課業表現上有差異[註5]。透過事後檢定可知,「沒有使用IG者」的課業表現高於「中度」、「高度」及「重度」使用者;另外,「輕度」及「中度」使用者的課業表現亦高於「重度使用者」。

    根據上述分析,青少年使用IG的程度不同,在幸福感及課業表現上有差異。因此,社會應及早重視使用IG等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尤其更需特別注意對於青少年女孩的影響,因其有較高的IG使用率與較長的使用時間。除了幸福感與課業表現之外,未來還尚有許多相關議題值得探討。

註1:Anny(2021),〈華爾街爆料臉書內部調查顯示 IG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官方反駁:許多重要結果被遺漏〉,《INSIDE》,2021年10月22日,取自:reurl.cc/DZbYdE

註2:卡方檢定結果:男孩51.3%,女孩63.6%,X2(1,N=1699)= 26.51 , p < .01。

註3:ANOVA檢定結果F(1 , 970)= 11.64,p < .01,顯示性別在每週平均使用IG時間上有差異存在。

註4:
1. 生活滿意度:ANOVA檢定結果F(4 , 1694)= 8.10,p < .01,顯示不同IG使用程度在生活滿意度之平均上有差異存在。
2. 課業滿意度:ANOVA檢定結果F(4 , 1694)= 17.48,p < .01,顯示不同IG使用程度在課業滿意度之平均上有差異存在。
3. 社交滿意度:ANOVA檢定結果F(4 , 1694)= 1.22,p = .30,顯示不同IG使用程度在社交滿意度之平均上沒有差異。
4. 對自己滿意度:ANOVA檢定結果F(4 , 1694)= 3.34,p = .02,顯示不同IG使用程度在對自己滿意度之平均上有差異存在。

註5:ANOVA檢定結果F(4 , 1694)= 24.96,p < .01,顯示不同IG使用程度在課業表現之平均上有差異存在。

【資料下載】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四次(2020):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資料下載】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三次(2019):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 II
【電子報】男女IG使用習慣大不同?
【電子報】「用看的比玩的更過癮?」台灣青少年玩電玩遊戲及觀看遊戲直播之情形
【成果分享】The gift of authoritarian experience: The determinants of online political efficacy in new democracies / Chao Chen, Andrew X.Li, Suixin Zhangad
【成果分享】Effects of the digital divide on the prevention of food risk in Taiwan / Yu-Chan Chiu, Fang-Ying Li
【成果分享】Longitudinal Social Grooming Transition Patterns on Facebook, Soci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 Jih-Hsuan Tammy Lin, Yeu-Sheng Hsieh
【產業動態】Disney+登台!Netflix曝11月下架片單
【產業動態】YouTube推出個性化的「耳目一新」標籤,助用戶更快發現全新內容
【產業動態】Twitter 現在讓 Spaces 的主持人錄製並分享節目音訊
【社群媒體】先別管元宇宙了!被年輕人拋棄,Facebook處境有多難?
銘傳大學「2022資訊科技與實務研討會」
台大新聞所三十週年研討會
數位人文領域學術研習營
國立屏東大學「再思考STS:2021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生研討會」
發行: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聯絡電話:02-2789-8166
聯絡人:張小姐、曾小姐、葉小姐
聯絡信箱:crctaiwan@gmail.com 聯絡地址: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A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