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的情境崩解:探討台灣民眾的話題避免情形
社群媒體不只是與親朋好友互動、聯繫的平台,也可以被用來發展工作事業關係、團購消費等。如此一來,人們可以在社群媒體上與不同人際關係的對象互動(例如朋友、家人、同事等),並透過社群媒體來建立各式各樣的社交網絡,卻也進一步導致「情境崩解(context collapse)」的現象。情境崩解所指的是個人社交網絡中的各種不同觀眾都變得扁平,不同社交關係的人都能夠單方面地接收訊息(Vitak 2012);意即無論是何種人際關係、關係緊密程度為何,只要在社群媒體上成為好友,都能夠看到使用者公開發佈的所有內容。
Vitak(2012)又指出,情境崩解雖然產生更多機會能夠參與,不過當人們在受眾前自我展現時可能會產生緊繃的氛圍。Goffman(1959)則用戲劇表演來形容人們的自我呈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依照情境來表現自己、做出回應,將某一個人在特定場合所做出任何會影響其他人的行為稱為「表演」,其他人則作為「觀眾」或是「共同參與者」;當面對其他人時,人們會試圖塑造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Goffman(1959)又指出,在不同的場合中,當人們面對同一群觀眾都扮演一個固定的角色,表示可能有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而社會角色(social roles)伴隨著既定地位的權利和義務,人們的社會角色可能會有一個或以上,個人可以在各種場合向同一群或相同類型的觀眾展演不同角色。這也代表除了每個人所身處的情境或場合,人們自我呈現的方式也會受到不同的社會關係或社會角色所影響,為了符合社會對各種關係和角色的期待與要求,面對父母時須扮演好子女的社會角色,在師生關係中則要有一名老師或學生應有的模樣。
由此可見,情境崩解看似有助於促進、擴大個人自身的社會網絡,但人們在社群媒體上表現自我也會因此而受限;每個人面對家人、朋友、同事等需要扮演的社會角色樣貌不同,然而在社群媒體上對這些受眾所展現的角色樣貌都一樣、無法切換。為了維持自身在各種受眾前所展現的不同角色樣貌和印象,人們在社群媒體上可能會透過隱私設定功能、開設「小帳」,或是刻意避免揭露某些特定內容來因應情境崩解。那台灣民眾會避免在社群媒體上揭露何種內容?而在與社群媒體好友的雙向互動中,台灣民眾是否也會避免看到朋友所發佈的某些特定內容?因此,本期電子報將以傳播調查資料庫三期二次網路調查加權後的資料(N =1491),探討台灣民眾在臉書或IG上面對情境崩解現象的話題避免情形。
台灣民眾臉書或IG情境崩解情形:好友組成關係多元
情境崩解與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對象多樣不一有關,而台灣民眾在臉書或IG上的好友組成為何?從以下圖一可以發現,雖然台灣民眾臉書或IG好友大多是自身的朋友(24.4%)和家人親友(23.9%),但也包含了工作、學習等其他的社會關係,例如同事(17.3%)或師長(7.3%)等。這反映出台灣民眾在臉書或IG上人際網絡關係的多元,也代表民眾在自我呈現時必須顧慮在各種對象面前展現的印象和角色樣貌;民眾對朋友、家人可以展現自己較為輕鬆自在的一面,若是面對同事或老師,保持專業、認真等偏向正經的樣子會較為適合。
台灣民眾會避免的個人話題,以政治偏好的比例為最高
由於社群媒體好友組成多樣而產生情境崩解現象,人們便採取逃避某些話題的策略來因應,並進行關係和形象管理。那台灣民眾在臉書或IG上公開發文或與人互動時,會避開或不提什麼與自身有關的話題或內容呢?本次網路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會避免的個人話題中,最多人選擇的是「個人的政治偏好(45.7%)」,其次為「個人的經濟狀況(44.8%)」,接著依序分別是:「個人的感情世界(34.9%)」、「個人的憂傷(32.6%)」、「個人的宗教偏好(32%)」(參閱圖二)。
這個結果可能與文化和價值觀有關,台灣人普遍認為政治傾向、經濟和感情狀況都是私密度較高的個人話題,不願意公開表露或與不太熟識的人談論。Zhang(2022)於香港進行的研究指出,文化因素可能會影響人們自由表達意見,也必須考量到如何減緩政治分歧的不合,而香港儒家文化中的避免衝突則是一個重要關鍵。同樣地,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台灣,又因政治議題較為敏感、意見不合容易引發衝突,這也難怪政治偏好是台灣民眾最極力避免公開提及的個人話題。
擔心別人的觀感不好是避免提及特定話題的主因
不過在臉書或IG上發文、公開與人互動的時候,想要避開或不提及這些關於個人訊息或特定話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在分析後發現,台灣民眾想要避而不提特定個人話題的原因前五名依序分別是:「擔心別人覺得在炫耀(33.3%)」、「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在討拍(30.1%)」、「擔心讓人尷尬(26.1%)」、「擔心對自己形象不好(25.3%)」、「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太情緒化(24.5%)」(參閱圖三)。
Goffman(1959)提及,人們有時候會有意地用特定方式來自我呈現,而這主要是出於他們自身所處團體或社會地位的傳統的要求。換句話說,人們展現自我、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樣貌的方式是經過社會化的結果,在網路社群平台上同樣也必須遵守社會規範。因此,台灣民眾避免在臉書或IG上提及特定話題的原因,除了擔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之外,某一部份也反映了台灣社會規範的要求,例如保持謙虛、不張揚。
台灣民眾普遍認為社群媒體好友不常揭露他們的失敗
面對情境崩解現象,每個人在使用社群媒體時都會選擇性地自我呈現,並進行印象管理;例如人們會報喜不報憂、發佈正面的內容多於負面內容(Qiu et.al 2012)。當民眾在社群媒體上查看好友發佈的內容或動態,是否有覺察到好友為了維持印象而選擇性地自我呈現?台灣民眾在臉書或IG上,比較不常看到好友發什麼內容?本次調查發現台灣民眾認為好友最不常發的內容為「他們的失敗(49.3%)」,「他們的政治偏好(39.8%)」次之,接著分別是「他們的宗教偏好(33.2%)」、「他們的憂傷(31.8%)」、「他們的經濟狀況(29.7%)」(參閱圖四)。
由此可知,人們都想要在社群媒體上營造自己過得好、快樂或成功的形象,並避免讓人看見自己犯錯、失敗的一面。
台灣民眾最想避開好友提到的話題,同樣以政治偏好的比例最高
在與人互動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喜歡和他人談論的特定話題,如果有其他人提起這類話題,人們通常可能會避而不談或改聊別的話題。那在社群媒體上,當自己的臉書或IG好友發文的時候,台灣民眾會想要避開或不想看到什麼特定話題的內容呢?從圖五可以發現,台灣民眾最會避開的特定話題為「他們的政治偏好(49%)」,接著分別是「他們的宗教偏好(33.8%)」、「他們的憂傷(12.5%)」、「他們的失敗(11.3%)」、「他們的經濟狀況(11.1%)」。
這也顯示政治偏好不僅是台灣民眾自身最想避免公開談論的話題,如果社群媒體好友發佈政治相關的內容,台灣民眾會因為這類話題的高度敏感性,而選擇迴避或視而不見。
社群媒體拓展人們的人際社交網絡,卻也造成所有不同的人際關係全部混雜在一起,導致民眾為了區隔自我呈現的差異並維持印象,進而選擇性地自我揭露、避免在社群媒體上公開發表特定內容;不過在這其中,還隱含了民眾的自我呈現需符合社會規範的考量。每個人要能壓抑心裡最直接的想法,傳達出的想法至少要是其他人可以接受的;為了維持表面的一致和共識,人們都要將他真正所想的隱藏(Goffman 1959)。在社群媒體情境崩解下,台灣民眾透過刻意迴避、不提及某些特定內容的方式來建立自身的形象,同時這也是為了維持與人相處的和諧安定。
參考文獻
Goffman, Erving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p. 17-25. From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The Overlook Press, 1959)
Qiu, L., Lin, H., Leung, A. K., & Tov, W. (2012). Putting their best foot forward: emotional disclosure on Facebook.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5(10), 569-572.
Vitak, J. (2012). The impact of context collapse and privacy on social network site disclosur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6(4), 451-470.
Zhang, X. (2022). Expression avoidance and privacy management as dissonance reduction in the face of online disagreement.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75, 1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