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電子報〈「失控的焦慮世代?」:臺灣青少年的社群媒體使用與焦慮感受〉延續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在《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中文版譯名:《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中的觀點,進一步探討臺灣青少年的社群媒體使用與焦慮情況。該期電子報發現,對於臺灣青少年而言,Instagram 和 Facebook 是當前國高中生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而無論是使用 Instagram 還是 Facebook,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遣或社交,很少用於學習或工作。此外,該期電子報亦部分支持 Haidt(2024)的論點,即使是在非西方文化中,臺灣青少年若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其確實也更常感到焦慮(即便兩者關聯僅是微弱的正向關聯)。
其實 Haidt(2024)一書也提出了另一項引人注目的觀點:青少女似乎比青少男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比如使得青少女更容易焦慮。他進一步指出,青少年男女在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存在差異,而導致性別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的不同。本期電子報以此為切入點,探討青少年在焦慮情緒上是否有性別差異,以及青少男女性在使用社群媒體的差異是否能解釋這一性別差異。本次分析基於「第三期第二次(2023):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調查的青少年數據,經篩選並排除未通過注意力檢測的受訪者後,最終加權分析納入 572 位國中生與 603 位高中職學生作為樣本。
參考文獻
Chua, T. H. H., & Chang, L. (2016). Follow me and like my beautiful selfies: Singapore teenage girls’ engagement in self-presentation and peer comparison on social media.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5, 190–197.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9.011
Haidt, J. (2024).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Penguin Press.
Hayes, A. F. (2022).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Third). Guilford Press.
Yang, C., Holden, S. M., & Ariati, J. (2021). Social media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youth: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social media use.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4, 631–650. https://doi.org/10.1007/s10567-021-00359-z
註 1:獨立樣本 T 檢定 「有幾天有感到緊張、焦慮或不安的狀況發生?」:t(1159) = -4.77, p < .001。
「有幾天有對周圍的人事物擔心個沒完的狀況發生?」:t(1159) = -2.53, p = .002。
焦慮天數(為「有幾天有感到緊張、焦慮或不安的狀況發生?」與「有幾天有對周圍的人事物擔心個沒完的狀況發生?」兩題回答天數之平均):t(1159) = -4.08, p < .001。